盜汗及咽痛驗案一則

盜汗及咽痛驗案 文先生 男性 55歲 2018年6月22日 初診 主訴:盜汗1月。 病史:患者盜汗,常濕透枕頭,面出如油,平素飲食辛辣肥甘辛溫之品必咽痛,容易腹瀉,大便粘,小便黃,容易疲勞,身體沉重,工作壓力不大,無焦慮抑鬱。胃納佳,喜飲酒和海鮮肉類,蔬菜水量量少,偶有運動。舌紅苔黃膩,脈滑。 辯證:濕熱內蘊 治療:清熱利濕 方劑: 黃連10  法半夏10  茯苓10  白朮10 陳皮10  炙甘草10  姜竹茹10  枳殼0 生薑10  大棗10  煅龍骨30  煅牡蠣30 10劑水煎服,餐後半小時,早晚分服。 患者服藥10劑藥物后,盜汗完全痊愈。   6月30日複診 因患者要去內蒙古旅行,需要預防咽喉痛的方劑。根據患者濕熱體質給予清咽利膈汤顆粒隨身攜帶。按照原方藥物比例配伍。每天5克,完餐後半小時滾水沖服。   2018年7月15日三診 患者旅行回來,無明顯不適,輕度口干。在2周的旅行中,每日2餐飲1斤白酒,每餐均食用大量牛羊肉。自述藥物按照醫囑服用,未出現任何咽喉不適症狀,面露喜色。本次來調理身體為主。 按語:清咽利膈湯是治療喉科急症的良方,清咽利膈汤功能疏风清热解毒、泻火凉膈,用之得当,功效卓著,实为喉科实热证之良方。方中荆芥、防风祛其在表之风邪;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黄芩、黄连、栀子清其里热;元参、牛蒡子、桔梗散结解毒,清利咽喉;薄荷辛凉清宣,以利咽喉;大黄、元明粉荡涤肠胃之实热,此所谓釜底抽薪也。少加甘草调和诸药,并和中解毒。本證患者用小劑量清咽利膈湯預防因酒肉海鮮引起的上中兩焦積熱而发的咽喉痛,方證對應,可見良效。 但要注意,清濕熱及清熱解毒中藥,中病即止,不可久服。平素都應調節飲食階段,規律健身,早睡早起,從根本上改變濕熱體質。  

帶狀皰疹驗案一則

帶狀皰疹驗案 陳先生 男 72歲 2016.05.28初診 主訴:左側上肢內側牽扯樣燒灼感2天。 現病史:左側上肢內側牽扯樣燒灼感2天。患者述2天前行心臟超聲檢查後出現左側上肢内侧牽扯樣燒灼感,夜間難以入睡。平素行久時出現氣短,無明顯胸悶,一直中藥調理。胃納可,大便可,睡眠平素可。舌淡紅苔薄,脈弦細。 診斷:痹證 (頸椎病;帶狀皰疹待排) 治療方案:針刺治療,針法以夾脊穴配合局部圍刺為主,電針連續波,30分鐘。   2016.05.31 2診:患者述上肢內側燒灼樣疼痛減輕,好轉1-2成,左側肩胛骨處疼痛,仍難以入睡。查體見上肢內側皰疹,考慮帶狀皰疹侵犯頸部神經根造成的神經痛。建議西醫就診抗病毒治療。 修正診斷:蛇串瘡  辨證分型:肝腎陰虛 肝膽濕熱 治療方案: 針刺:同前 中藥:給予龍膽瀉肝湯與一貫煎合方加減,方藥如下: 北沙參 10  當歸10  地黃10   川煉10 枸杞5     龍膽15   黃芩10   梔子15 車前子15   澤瀉10   柴胡10   炙甘草10 蜈蚣2條 3劑水煎服早晚分服。   2016.06.04 3診:患者泡疹全部發出,局限在上肢內側至小指和無名指。泡疹發出後疼痛仍劇烈,針刺挑破後,外用自備抗病毒外用乳膏。 治療方案: 針灸: 1、針刺夾脊穴及上肢內側小腸經穴,電針連續波,30分鐘。 2、中藥調方如下:減輕養陰柔肝力量,去北沙參,增加清泄肝膽濕熱力量加茵陳15 甘草10  當歸10  梔子10   地黃20 澤瀉10   柴胡10  龍膽10   黃芩10 車前子10  蜈蚣2條 茵陳15  白術10 3劑水煎服早晚分服。 2016.06.07 4診:泡疹已經逐漸乾癟,疼痛較劇烈,夜間較難入睡。該患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診斷無疑,考慮患者形體消瘦,氣力較弱,且現胃口欠佳,暫停中藥3天,恢復胃腸自身調理功能。繼續針刺治療,針法同上。 2016.06.11 5診:泡疹已結痂,但疼痛劇烈不緩解,胃納差較前好轉。本次組方調整用藥,清利肝膽濕熱前期奏效1-2成,後期無泡疹僅遺留後遺神經痛給予行氣止痛、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為主,調整中藥方劑如下: 瓜蔞30   炒梔子10   紅花5     白花蛇舌草30 蜈蚣2條  金銀花15   白術10    甘草15 白芍20    醋三棱10   醋莪術10  醋香附10 3劑水煎服 早晚飯後分服。 2016.06.14 6診:患者上肢內側及背部疼痛大減,疼痛減五成以上,夜晚可安然入睡,喜悅之情溢於言表。泡疹已經結痂脫落。 守方再進3劑,水煎服,早晚飯後分服。 2016.06.18 7診:患者背部及上肢內側燒灼樣疼痛十去七八,可安然入睡,胃納差。暫停中藥3天,給胃腸自身恢復。繼續針刺治療,方案同前。 2016.06.28 8診:患者無背部疼痛,僅遺留上肢內側燒灼樣疼痛,十去七八,胃納仍差。給予中藥健脾益氣開胃。方藥如下: 黨參10  黃芪15  白術10  炙甘草10 茯苓10   法半夏10  黃連3  陳皮10 焦三仙各15  雞內金10 5劑水煎服 早晚飯後分服。 2016.07.05 9診:患者上肢內側燒灼樣疼痛十去八九,胃納差較前好轉,繼續中藥給予行氣止痛,活血通絡兼祛濕之中藥口服,方藥如下: 瓜蔞30   炒梔子10   紅花5   白花蛇舌草30 蜈蚣2條  法半夏15   白術10  甘草15 白芍20    三棱10     莪術10  香附10 竹茹10    枳殼10 5劑水煎服 早晚飯後分服 […]

更年期綜合征驗案一則

更年期綜合征驗案 陳女士, 女, 51歲, 2018年3月16日初診 主訴:潮熱盜汗3個月。 現病史:患者述近3個月,不明原因突然間發熱,之後汗出,每天發作十余次,尤其晨起出汗明顯,以頭頸部及胸口居多,常濕透上衣。平素胃納一般,大便偏干,睡眠差,入睡困難,5-6小時,易醒,心煩易怒,焦慮緊張,口乾,無口苦,疲勞感較重,不耐壓力,面部黃褐斑,常出現心悸,眼圈黑,既往怕冷,近幾個月怕熱,常常忽冷忽熱,絕經半年。既往月經規律。BP:132/85mmHg P:72次/分 舌暗紅苔少 舌體瘦小 脈弦細 既往史:高血壓 系統服藥,血壓控制平穩。 辯證:氣滯血瘀 治則:行氣活血 治療方案:中藥內服配合針灸 方劑: 牛膝10g     炒枳殼10g    生地黃10g    桃仁10g 紅花10g     炙甘草6g      赤芍10g         柴胡10g 川芎10g     桔梗10g 7劑中藥 每日兩次  早晚餐後半小時服用。 針刺: 頭針(情感區) 百會  內關  神門 足三里   太沖   太溪    三陰交 血海   陽陵泉   陰陵泉 治療方法:平補平瀉,留針30分鐘。 2018年3月23日 複診:患者潮熱發作次數減少至每天5-6次,晨起仍有汗出,但程度明顯減輕,無濕透衣服。大便轉佳,睡眠明顯改善,心煩氣躁好轉,眼圈仍黑,偶有心悸。怕冷怕熱症狀好轉。 治療方案: 上方加煅龍骨30、煅牡蠣30,守方再服10劑。 針刺方案同前。兩周后複診。 3診:潮熱盜汗等諸證痊愈。當有壓力、情緒波動或生活不規律時偶有潮熱盜汗,程度輕。後續身體調理每2-3個月治療一次,包括中藥和針刺,調理至今,諸證平穩,現身體狀態佳。

暗瘡驗案一則

暗瘡驗案 鄭女士, 31 歲, 2018年6月4日,初診 主訴:面部痤瘡3年。 現病史:患者面部痤瘡,主要局限在額頭及下頜部。膿皰樣痤瘡,有濃性分泌物,遍佈兩側面頰下部及下頜部,呈暗紅色,平素口乾、胃納可,喜食高能量及辛辣食物,大便每日1次,成型,難排,月經週期28-30天,經期7天,血量正常,顏色鮮紅,少量血塊,睡眠可,喜熬夜。 辯證:上焦濕熱 治則:疏風清熱、利濕解毒 治療:中藥內服配合局部針刺;并控制辛辣及高能量食物的攝入,忌甜品,忌熬夜。 方劑: 荊芥20 防風20 薄荷10 甘草10 枳實15 桔梗20 白芷20 川芎15 黃連10 黃芩20 黃柏10 梔子15 連翹20 15劑 分三周服完,每週5劑。   針刺取穴:合谷、曲池、大椎、足三里、陰陵泉、三陰交、太沖 配合局部針刺   復診:三週后患者面部痤瘡好轉9成,個別散在分佈在下頜部,無膿皰,局部無滲出,胃納可,大便每日1次,成型,睡眠可。 守方5劑。囑三月后複診。   【按語】 本案患者體質結合暗瘡特點屬於典型濕熱型暗瘡,給與疏風清熱,利濕解毒中藥配合針灸局部活血化瘀,效果顯著。

口腔潰瘍驗案

口腔潰瘍驗案 徐某  男 67 歲  2018.03.22初診 主訴:口腔潰瘍多年。 病史:患者口腔潰瘍多年,現潰瘍遍及舌和口腔內壁,十幾個潰瘍散在分佈,極度影響進食,持續性發作,多年來未間斷。平素胃納可,睡眠5小時,睡眠質量尚可。大便平素稀爛,每日1次,無明顯腰酸,平素不易出汗,情緒平穩,無煙酒史。形體消瘦,喜愛運動,皮膚小麥色,面色光澤。舌紅苔黃略厚 弦脈自述既往健康 診斷:口腔潰瘍 辯證:上熱下寒 治療:清上溫下 方劑:甘草瀉心湯與清胃散合方 乾薑5  黨參15  黃芩10  黃連10 法半夏10  炙甘草20 生薑2片 大棗4枚 升麻3  當歸10  地黃15  牡丹皮15 10劑水煎服 早晚分服 2周后複診   2診:口腔潰瘍好轉,新發口腔潰瘍明顯減少,胃納可,大便恢復正常,每天一次,成型,睡眠5小時,舌紅苔白略厚 弦脈 治療:甘草瀉心湯與玉女煎合方 乾薑5  黨參15  黃芩10  黃連10 法半夏10  炙甘草20 生薑2片大棗4枚 石膏15  牛膝10  知母10  麥冬10 15劑水煎服 早晚分服 3周后複診   3診:患者口腔潰瘍好轉8成,現剩餘兩處,新發頻率明顯好轉,近期去雲南旅遊,飲食辛辣,口唇又生皰疹,胃納可,大便可,睡眠5小時。 治療: 乾薑5  黨參15  黃芩10  黃連10 法半夏10 炙甘草20 […]

過敏性皮炎驗案

過敏性皮炎驗案 張某,女,48歲,2021年8月23日 初診 主訴:頸部皮疹3月余,加重1周。 現病史:患者3月前頸前部發作皮疹,散發,色紅,輕度瘙癢,無水泡及滲出,未治療。近一周接種疫苗后出現頸前部皮疹惡化,遍部頸前及整個前胸部,呈片狀融合,鮮紅色,伴有灼熱,劇烈瘙癢,無糜爛滲液,無水泡,看醫生給與抗敏感藥物口服1周,症狀未見減輕,遂來診。BP:118/73mmHg P:65次/分 胃納可,口乾,輕度口苦,小便黃,煩躁易怒,大便每天一次,偏干,睡眠6小時,質量差,經常癢醒,近期牙齦腫痛。 平素容易胃部不適感,月經經常延期,曾閉經3個月。 舌脈:舌尖紅苔少 脈細滑 既往史:濕疹病史 辯證:肝火上炎  心胃火盛 治則:清熱瀉火 處方:龍膽瀉肝湯10g   清胃散10g    黃連解毒湯10g 服法:共5劑 早晚分服,每次1包,餐後半小時滾水沖服。服用5天停藥2天,1周后複診,囑停服抗過敏西藥。近期多喝米粥養胃。 複診:2021年8月30日 主訴:患者服藥后頸部及胸前部皮疹面積減少8成,顏色變淡呈淡紅色,夜間瘙癢減輕,睡眠轉佳,牙齦腫痛明顯好轉,無胃部不適感。正值經期,月經週期26天,經血鮮紅,小便偏黃,放屁多,大便通暢不乾燥,心煩易怒明顯好轉。 處方:龍膽瀉肝湯8g     清胃散8g    黃連解毒湯8g    小柴胡湯5g 服法:同上。 患者服藥后未再複診,2月后因感冒咽痛再次來診,問及過敏性皮炎情況,述吃完上次5劑藥后過敏性皮炎痊愈,未再發作。 【按語】 本案患者皮疹急性發作,疹色鮮紅,伴有口苦、易怒、小便黃、大便干,為肝火亢盛;牙齦腫痛,心煩,舌尖紅,為心胃火盛,選擇顆粒劑龍膽瀉肝湯、清胃散及黃連解毒湯清上焦、中焦火盛症狀。5劑后皮疹好轉八成,減量清火藥物用量,合用小柴胡湯調理脾胃。 本案患者體型略肥,皮膚白皙,平素容易胃腸不適,初診時考慮是否在保護脾胃的基礎上清熱瀉火,縱觀全局,患者近期脾胃功能尚可,未見胃痛、胃脹等不適,本著“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的原則,先選擇大力度清熱瀉火藥物,遏制病情進展,但囑患者多喝米粥養胃;二診時病情好轉過半,整體皮疹蔓延局勢得到控制,整體減輕清熱瀉火藥份量,同時因患者平素口乾、胃部不適感,遂合方和解少陽之小柴胡湯,小柴胡湯中生薑、大棗、人參、炙甘草養胃生津,柴胡、黃芩清肝膽余火。時方和經方合用,最終藥到病除。  

接觸性皮炎的中醫治療對策

                        接觸性皮炎是指皮膚接觸外界物質引起的皮膚接觸部位或接觸部位以外皮膚的炎症性反應。 本病一般沒有特異性,由於接觸物、接觸方式及個體反應不同,發生皮炎的形態、範圍及嚴重程度也不相同。輕者局部紅斑稍有水腫或有小丘疹密集,重者紅斑腫脹明顯,嚴重者發生水皰,水皰破裂則有糜爛、滲液和結痂。自覺症狀大多有癢、燒灼感或脹痛感,少數嚴重病例可有全身反應,如發熱、畏寒、頭痛、噁心等。 本病通常去除病因後,1至2周可痊愈。如有反復接觸或處理不當,可以轉為亞急性或慢性皮炎,呈紅褐色苔蘚樣變或濕疹樣改變,纏綿難愈。此階段接觸性皮炎中醫介入治療有獨特優勢。 接觸性皮炎在中醫屬於濕疹範疇。治療上根據濕疹的形態、顏色,有無滲出及瘙癢等因素,並結合個人體質類型判斷濕疹類型,從而制訂個體化診療方案。通常有濕熱型、熱毒型、血燥型、濕阻型等類型。服用中藥的同時配合針刺改善局部血液迴圈加強有害物質代謝,並用中藥外洗方法止癢消腫,內外兼治從根本上治療接觸性皮炎。 (以上資料只供參考,若有疑問,請諮詢註冊中醫師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