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感冒後咳嗽

支原體肺炎來勢洶洶

1、什麼是支原體肺炎 支原體肺炎近幾個月來勢凶凶, 兒童是感染支原體肺炎的主要人群。下麵簡單瞭解一下什麼是支原體肺炎。 肺炎支原體既不是病毒也不是細菌,臨床上稱為非典型病原體。肺炎支原體是能夠獨立存在的最小治病微生物,有細胞膜無細胞壁。因此作用於細胞壁的抗菌藥物如頭孢類、青黴素類藥物,抗肺炎支原體感染均無效。 2、傳播途徑 肺炎支原體的傳播途徑主要是飛沫、吸入氣溶膠傳播,也可以直接接觸傳播,感染後潛伏1-3周。由於兒童存在粘液腺發育不完全,機體免疫功能不成熟的特點,所以更容易感染。 3、主要症狀 肺炎支原體感染的主要症狀為發熱、咳嗽,也可以伴有咽痛、頭痛、肌肉酸痛等症狀。發熱通常較高,如果患兒持續性高熱提示病情重,咳嗽通常是劇烈的陣發性、刺激性的咳嗽,早期多以乾咳為主,後期有些患兒有痰。本病潛伏期長、起病緩慢,症狀多樣,確診後應及時治療。通常感染肺炎支原體後僅有5%-10%的感染者會發展為肺炎。 常規治療 肺炎支原體感染在藥物治療方面首選大環內酯類藥物,包括阿奇黴素、克拉黴素、紅黴素、羅紅黴素等。 服用方法:分為3日療法和5日療法。3日療法,即是指3日為一個療程,按照每公斤體重10mg阿奇黴素計算,1天1次,停4天後重複第2個療程;5日療法,即是指5日為一個療程,第一日按照每公斤體重10mg阿奇黴素計算,第2-第5日按照每公斤體重5mg阿奇黴素計算,1天1次,停2天後可以重複第2個療程。這是因為阿奇黴素的終末半衰期為68小時,用藥3天之後仍有一半藥物停留在體內。而且連續用藥容易產生耐藥。 5、預防 預防肺炎支原體感染主要做好以下幾點: 避免旅行及到人群擁擠的地方,如乘搭地鐵及公共交通,要戴好口罩。 避免過度勞累、飲食失調或貪玩熬夜,會導致患兒機體免疫力低下而容易感染。 居家應多通風及每日清潔消毒。(75%酒精及含氯消毒劑均可以殺滅肺炎支原體) 兒童要勤洗手,避免用手挖鼻、摸嘴等。 6、中醫治療支原體肺炎有自己的優勢,尤其在止咳化痰退熱方面優勢突出。下一篇將做詳細介紹。

慢性咳嗽的常見原因

引起咳嗽的疾病很多,根據病因不同可以分為感染因素、物理因素、化學因素、過敏因素及其他疾病如膈下膿腫、食道氣管瘺、尿毒癥和結締組織病引起的肺浸潤。其中最主要是感染性因素和過敏因素引起的慢性咳嗽。包括上呼吸道疾病,如感冒、慢性鼻炎、鼻後滴綜合征、慢性咽炎,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肺炎、肺結核、胸膜炎,過敏性鼻炎、過敏性哮喘、嗜酸性粒細胞增多支氣管炎等等。 1、感染性咳嗽:感染性咳嗽是由呼吸道病毒或衣原體、支原體感染所致的一種慢性咳嗽。臨床特點是在咳嗽發生前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狀,如發熱、咽痛、流涕、鼻塞等,而在這些症狀消失後,出現咳嗽並持續,有些人可長達4周以上。西醫治療是服用止咳化痰劑,必要時食用抗生素及糖皮質激素。 2、慢性支氣管炎:臨床特點是慢性咳嗽,伴多痰或呈現膿性痰,肺部X線可見肺紋理增粗及紊亂,西醫治療主要是抗感染、止咳、祛痰及平喘。 3、過敏性咳嗽:是一種特發性過敏性疾病,臨床特點為乾咳,通常不伴有喘息及呼吸困難,氣道反應性正常,胸部X線檢查正常,通常不會發展為哮喘,但可有其他過敏性疾病伴隨,如過敏性鼻炎、濕疹等等。治療以糖皮質激素和抗過敏藥為主,無需使用支氣管控制劑。 4、變異性咳嗽:是一種以乾咳為症狀的支氣管哮喘特殊類型。臨床特點是慢性咳嗽,少痰或無痰,晝夜均有咳嗽,運動和感冒,或者吸入冷空氣後咳嗽加重,肺功能檢查可發現可逆性氣道阻塞,支氣管激發試驗陽性。西醫治療原則同典型的支氣管哮喘,糖皮質激素和舒喘靈氣霧劑吸入治療效果尚可。 5、鼻後滴注綜合征:是由於上呼吸道感染,如感冒、鼻炎、鼻竇炎等形成的鼻腔分泌物經後鼻道流入咽後壁,刺激咽後部所引起的反射性咳嗽。臨床特點是慢性咳嗽、伴或不伴咳痰,咳嗽以夜間和清晨為重,鼻塞,患者感到有東西滴入咽後壁,會經常清嗓。抓住鼻部炎症病史及上述特徵性表現,結合咽部檢查,若發現口咽部有黏液或膿性分泌物有助於診斷。治療關鍵是控制炎症、消除鼻部病變。 6、胃食管反流:這類咳嗽也是臨床上逐漸多見的慢性咳嗽原因之一。是由於胃內容物頻繁逆流入食管,刺激咽喉部而引起乾咳,伴有反復性喘息、陣發性呼吸困難等氣道高反應性症狀。同時患者還伴有消化系統症狀如反酸、呃逆、嘔吐、胃灼熱等。檢查24小時食管PH監測陽性,試驗性抗酸治療有效。治療關鍵是減少胃酸反流,隨著反流減少其咳嗽症狀減輕。 7、 嗜酸性粒細胞支氣管炎:特點是乾咳,少痰或者無痰, 無喘息,痰及血中的嗜酸性粒細胞增高,無明顯氣道反應性增高。此類咳嗽給予支氣管擴張劑無效,給予糖皮質激素有效。治療原則同過敏性咳嗽。 8、肺結核:兒童是肺結核的高發對象,如果兒童罹患支氣管內膜結核,可引起慢性咳嗽。臨床表現為慢性咳嗽,伴有低熱、盜汗、消瘦等結核中毒症狀,肺部X線、痰菌檢查及纖維支氣管鏡檢查是診斷的重要依據。抗結核化療是治療的關鍵。 9、心因性咳嗽:又稱精神性咳嗽或習慣性咳嗽,主要見於學齡期兒童,發生在上呼吸道感染之後,其特點是在玩耍及睡眠時咳嗽減輕或消失,而在安靜時說咳就咳,咳嗽聲音響亮、刺耳,在精神不愉快或受到家長訓斥時其咳嗽往往加重。在排除其他咳嗽病因後,予以心理支持及疏導可使症狀緩解。

治療慢性咳嗽(慢性支氣管炎)的10首名中醫經驗方

1、養肺止咳湯  【來源】黎炳南《名醫治驗良方》  【組成】青黛5克,海蛤粉30克,人參10克(或黨參20克),麥冬、五味子各10克,細辛3克,炙甘草10克(小兒用量酌減)。  【用法】每日1劑。上藥加清水3碗,煎取1碗,藥渣重煎1次。日分2~3次服。  【功用】益氣生津,清咽止咳。  【主治】氣陰虛咳嗽(外感後咳嗽),慢性咽喉炎,氣管炎等。症見氣短神疲,面色蒼白,久咳不止,甚或嗆咳頻頻,痰難排出,納呆多汗,舌淡或嫩紅,脈細無力。  2、陽和平喘湯  【來源】胡翹武《名醫治驗良方》  【組成】熟地30克,淫羊藿20克,當歸10克,麻黃6克,紫石英30克,肉桂3克,白芥子6克,鹿角片20克,五味子4克,桃仁10克,皂角3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日分兩次溫服。  【功用】溫腎納氣,化痰調營。  【主治】慢性氣管炎,喘息性支氣管炎,肺氣腫之屬腎督虛冷,痰瘀凝滯而致咳喘經久不已者。  3、止咳湯  【來源】程爵棠《臨床驗方集》  【組成】黨參、法半夏、南祝子、紫菀各9克,炒白術、馬兜鈴、白茯苓各15克,陳皮、幹薑各6克,北細辛3克,五味子5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兩次,取汁混合,分3次溫服。  【功用】健脾益氣,化痰止咳。  【主治】氣虛咳嗽、咳喘(慢性支氣管炎、喘息性支氣管炎),症見咳嗽,或咳喘,日久不止,或伴有頭痛,發熱惡寒,或胸悶喘促,或一身盡痛,脈浮緩無力,舌淡苔薄白或白膩。  4、溫腎蠲飲湯  【來源】龔志賢《龔志賢臨床經驗集》  【組成】制附片30~60克(先煎1~2小時),幹薑、桂枝、法半夏各10克,細辛6克,炙甘草10克。  【用法】水煎,日2服。宜溫涼服,不宜熱服,一劑分2天服完。  【功用】暖脾腎,通心陽,溫肺化飲,止咳平喘。  【主治】老年咳嗽,反復發作,經年不愈,咳吐白泡沫痰,氣喘,短氣,不能平臥,動則尤甚,遇冷加劇,舌苔白滑,脈偏弦,兩尺不足。  5、潤燥益陰湯  【來源】陳樸庵《醫方新解》  【組成】南北沙參各15克,天冬、知母、玄參、生地、枸杞各12克,百部9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3次。  【功用】清肺祛痰,潤肺止咳,滋養肝腎。本方祛痰鎮咳作用顯著,有一定的解熱效力,並有補益和降血糖作用。  【主治】肺燥咳嗽,症見發熱或午後潮熱,咳痰不暢,或痰中帶血,心煩口燥,舌紅少苔,脈細而數;亦治肝腎陰虛,症見頭暈目眩,失眠多夢,腰膝酸軟,耳鳴尿頻,口渴心煩,苔少脈細等。  6、久咳丸  【來源】朱良春《名醫特色經驗精華》  【組成】五味子50克,罌粟殼600克,枯礬30克,杏仁72克。  【用法】上藥共研細末,煉蜜為丸如綠豆大,貯瓶備用。每服10~15粒,1日服2次,白糖開水送服。如有外邪發熱者,暫勿用之。  【功用】定喘止咳,收斂肺氣。  【主治】慢性久咳。  7、清肺潤燥方  【來源】文子源《臨症見解》  【組成】桑葉、杏仁各9克,雪梨幹15克,山梔皮6克,桔梗、龍利葉各9克,甘草3克,川貝母9克,枇杷葉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功用】清肺潤燥,利氣止咳。  【主治】肺燥乾咳無痰,咳聲高亢短促,舌紅幹或紅絳,苔薄黃幹,脈弦數。  8、補腎定喘湯  【來源】蔣天佑《中國當代中醫名人志》  【組成】熟地、補骨脂、五味子各9~12克,炙黃芪、炒山藥各15~30克,炙麻黃6~9克,炒地龍9~12克,葶藶子9克,代赭石9~12克,絲瓜絡、露蜂房各9克。  【用法】水煎兩次,早晚分服,每天服1劑,10天為1療程。  【功用】補腎納氣,降氣通絡,化痰定喘。  【主治】慢性支氣管炎慢性遷延期、急性支氣管炎、阻塞性肺氣腫、支氣管哮喘、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支氣管肺炎、風濕性心臟病、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纖維增殖型肺結核等病中,出現虛喘兼實證者均可用之。  9、降氣瀉肺湯  【來源】王明輝《中國當代中醫名人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