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新冠病毒的變異特點與流行趨勢

2025年全球主要流行的新冠病毒變異株已從早期的Omicron進一步演化,目前在香港、新加坡等地佔據主導地位的是LF.7和NB.1.8亞型,這些新變異株展現出三大顯著特點:

傳播能力與免疫逃逸

2025年的主流毒株在刺突蛋白上積累了更多突變,使其具備更強的免疫逃逸能力。這意味著即使曾經感染過新冠或接種過疫苗,仍有可能被再次感染。不過值得欣慰的是,目前沒有證據顯示這些新變異株比以往的毒株具有更強的傳播能力或會導致更嚴重的症狀。香港衛生防護中心數據顯示,新變異株的潛伏期進一步縮短至平均3天左右,與早期奧密克戎的5-7天相比,病程進展更快。

致病性變化

從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發佈的全國疫情數據來看,2025年新冠病毒感染的致病性總體呈下降趨勢。2025年3月,全國31個省區市報告新增確診病例56286例,其中重症病例131例、死亡病例7例(均為基礎疾病合併新冠病毒感染死亡)。與2024年同期相比,重症率和病死率均有明顯下降,表明病毒在人群免疫壓力下正向低致病性方向演化。

季節性流行模式

新冠病毒已逐漸顯現出季節性呼吸道病毒的流行特徵。新加坡衛生部觀察到,北半球通常在冬季(12月、1月和2月)出現感染高峰,而熱帶地區如馬來西亞則無明顯季節性。香港2025年4月底至5月初的監測數據顯示,病例數從前一周的11100例上升至14200例,這種波動上升趨勢符合呼吸道病毒的地方性流行特點。

臨床表現的新特點:

2025年新冠病毒感染的臨床表現與早期相比發生了顯著變化,症狀譜更趨近於普通感冒或流感,但仍保留一些獨特特徵。香港衛生防護中心指出,目前最常見病征包括發燒、喉嚨痛,其他症狀如疲勞、味嗅覺喪失或改變、鼻塞、結膜炎、頭痛、肌肉或關節疼痛等也較常見。值得注意的是,胃腸道症狀如噁心、嘔吐、腹瀉的發生率較早期毒株有所上升,在兒童中尤為明顯。

重症風險分佈:

60歲以上老年人、免疫力低下者、患有高血壓、心肺問題、糖尿病、肥胖症、癌症等基礎疾病的人群以及孕婦,仍有較大機會出現嚴重情況。新加坡衛生部數據顯示,2025年4月底的平均每日住院病例從102例上升至133例,但加護病房病例卻從3例減少至2例,表明住院病例增加主要是出於謹慎觀察而非病情惡化。

“長新冠”新認知:

世界衛生組織將“長新冠”定義為初次感染新冠病毒後3個月症狀持續或出現新症狀,且這些症狀持續至少2個月,且無其他解釋。常見症狀包括疲倦、氣促、認知功能障礙、頭痛、胸痛、關節疼等,可能對日常生活帶來長期影響。研究表明,約10-20%的新冠病毒感染者可能會出現可被診斷為“長新冠”的症狀。香港醫管局統計顯示,2025年“長新冠”門診量較2024年下降約40%,可能與疫苗覆蓋率提高及病毒毒力減弱有關。

 

總之,2025年的新冠病毒可能呈現“傳播力強、致病力弱”的特點,大多數感染者症狀較輕,但高風險人群仍需警惕重症可能。抗病毒藥物和疫苗仍是主要防治手段,而中醫藥在症狀緩解方面仍有重要價值。不同地區應根據自身疫情特點調整策略,重點關注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的防護與治療。

Picture of 朱冬梅博士

朱冬梅博士

香港中醫藥管理委員會註冊中醫師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中醫臨床助理教授及碩士生導師
香港大學深圳醫院中醫科主任醫師
中國針灸學會針法灸法委員會委員
廣東省針灸學會理事
廣州中醫藥大學特聘副教授
黑龍江中醫藥大學學士, 碩士, 博士
朱博士從事中醫臨床工作二十餘年,發表專業學術論文二十餘篇,
曾主持廣東省中醫藥管理局課題一項,《中醫特色療法活用全典》副主編

(中環中醫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