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負
  • 咳嗽
  • 慢性咳嗽的常見原因 | 中醫治療慢性咳嗽(慢性支氣管炎): 10首名中醫經驗方

慢性咳嗽的常見原因 | 中醫治療慢性咳嗽(慢性支氣管炎): 10首名中醫經驗方

中醫診斷慢性咳嗽

引起咳嗽的疾病很多,根據病因不同可以分為感染因素、物理因素、化學因素、過敏因素及其他疾病如膈下膿腫、食道氣管瘺、尿毒癥和結締組織病引起的肺浸潤。其中最主要是感染性因素和過敏因素引起的慢性咳嗽。包括上呼吸道疾病,如感冒、慢性鼻炎、鼻後滴綜合征、慢性咽炎,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肺炎、肺結核、胸膜炎,過敏性鼻炎、過敏性哮喘、嗜酸性粒細胞增多支氣管炎等等。

慢性咳嗽的常見原因

1、感染性咳嗽:感染性咳嗽是由呼吸道病毒或衣原體、支原體感染所致的一種慢性咳嗽。臨床特點是在咳嗽發生前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狀,如發熱、咽痛、流涕、鼻塞等,而在這些症狀消失後,出現咳嗽並持續,有些人可長達4周以上。西醫治療是服用止咳化痰劑,必要時食用抗生素及糖皮質激素。

2、慢性支氣管炎:臨床特點是慢性咳嗽,伴多痰或呈現膿性痰,肺部X線可見肺紋理增粗及紊亂,西醫治療主要是抗感染、止咳、祛痰及平喘。

3、過敏性咳嗽:是一種特發性過敏性疾病,臨床特點為乾咳,通常不伴有喘息及呼吸困難,氣道反應性正常,胸部X線檢查正常,通常不會發展為哮喘,但可有其他過敏性疾病伴隨,如過敏性鼻炎、濕疹等等。治療以糖皮質激素和抗過敏藥為主,無需使用支氣管控制劑。

4、變異性咳嗽:是一種以乾咳為症狀的支氣管哮喘特殊類型。臨床特點是慢性咳嗽,少痰或無痰,晝夜均有咳嗽,運動和感冒,或者吸入冷空氣後咳嗽加重,肺功能檢查可發現可逆性氣道阻塞,支氣管激發試驗陽性。西醫治療原則同典型的支氣管哮喘,糖皮質激素和舒喘靈氣霧劑吸入治療效果尚可。

5、鼻後滴注綜合征:是由於上呼吸道感染,如感冒、鼻炎、鼻竇炎等形成的鼻腔分泌物經後鼻道流入咽後壁,刺激咽後部所引起的反射性咳嗽。臨床特點是慢性咳嗽、伴或不伴咳痰,咳嗽以夜間和清晨為重,鼻塞,患者感到有東西滴入咽後壁,會經常清嗓。抓住鼻部炎症病史及上述特徵性表現,結合咽部檢查,若發現口咽部有黏液或膿性分泌物有助於診斷。治療關鍵是控制炎症、消除鼻部病變。

6、胃食管反流:這類咳嗽也是臨床上逐漸多見的慢性咳嗽原因之一。是由於胃內容物頻繁逆流入食管,刺激咽喉部而引起乾咳,伴有反復性喘息、陣發性呼吸困難等氣道高反應性症狀。同時患者還伴有消化系統症狀如反酸、呃逆、嘔吐、胃灼熱等。檢查24小時食管PH監測陽性,試驗性抗酸治療有效。治療關鍵是減少胃酸反流,隨著反流減少其咳嗽症狀減輕。

7、 嗜酸性粒細胞支氣管炎:特點是乾咳,少痰或者無痰, 無喘息,痰及血中的嗜酸性粒細胞增高,無明顯氣道反應性增高。此類咳嗽給予支氣管擴張劑無效,給予糖皮質激素有效。治療原則同過敏性咳嗽。

8、肺結核:兒童是肺結核的高發對象,如果兒童罹患支氣管內膜結核,可引起慢性咳嗽。臨床表現為慢性咳嗽,伴有低熱、盜汗、消瘦等結核中毒症狀,肺部X線、痰菌檢查及纖維支氣管鏡檢查是診斷的重要依據。抗結核化療是治療的關鍵。

9、心因性咳嗽:又稱精神性咳嗽或習慣性咳嗽,主要見於學齡期兒童,發生在上呼吸道感染之後,其特點是在玩耍及睡眠時咳嗽減輕或消失,而在安靜時說咳就咳,咳嗽聲音響亮、刺耳,在精神不愉快或受到家長訓斥時其咳嗽往往加重。在排除其他咳嗽病因後,予以心理支持及疏導可使症狀緩解。

中醫治療慢性咳嗽10首名醫經驗

慢性咳嗽是一種常見的呼吸道疾病,病程較長,容易反覆發作,對生活質量造成極大影響。在中醫角度,慢性咳嗽與肺、脾、腎功能失調有關,治療需根據個人體質、症狀類型進行辨證施治。許多中醫名家在臨床中積累了豐富的治療經驗,並總結出多首經驗方,以不同理論為基礎調理身體,達到止咳化痰、調理肺氣的效果。以下將介紹10首名醫經驗方,幫助讀者了解如何運用中醫 慢性咳嗽進行調理。

1、養肺止咳湯 

【來源】黎炳南《名醫治驗良方》 

【組成】青黛5克,海蛤粉30克,人參10(或黨參20),麥冬、五味子各10克,細3克,炙甘草10(小兒用量酌減)。 

【用法】每日1劑。上藥加清水3碗,煎取1碗,藥渣重煎1次。日分23次服。 

【功用】益氣生津,清咽止咳。 

【主治】氣陰虛咳嗽(外感後咳嗽),慢性咽喉炎,氣管炎等。症見氣短神疲,面色蒼白,久咳不止,甚或嗆咳頻頻,痰難排出,納呆多汗,舌淡或嫩紅,脈細無力。 

2、陽和平喘湯 

【來源】胡翹武《名醫治驗良方》 

【組成】熟地30克,淫羊藿20克,當歸10克,麻黃6克,紫石英30克,肉桂3克,白芥6克,鹿角片20克,五味子4克,桃仁10克,皂角3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日分兩次溫服。 

【功用】溫腎納氣,化痰調營。 

【主治】慢性氣管炎,喘息性支氣管炎,肺氣腫之屬腎督虛冷,痰瘀凝滯而致咳喘經久不已者。 

3、止咳湯 

【來源】程爵棠《臨床驗方集》 

【組成】黨參、法半夏、南祝子、紫菀各9克,炒白術、馬兜鈴、白茯苓各15克,陳皮、幹薑各6克,北細辛3克,五味子5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兩次,取汁混合,分3次溫服。 

【功用】健脾益氣,化痰止咳。 

【主治】氣虛咳嗽、咳喘(慢性支氣管炎、喘息性支氣管炎),症見咳嗽,或咳喘,日久不止,或伴有頭痛,發熱惡寒,或胸悶喘促,或一身盡痛,脈浮緩無力,舌淡苔薄白或白膩。 

文章推薦 : 咳嗽總不癒?【中醫治療敏感咳】三大原則 + 五大類型全面調理指南

4、溫腎蠲飲湯 

【來源】龔志賢《龔志賢臨床經驗集》 

【組成】制附片3060(先煎12小時),幹薑、桂枝、法半夏各10克,細辛6克,炙甘草10克。 

【用法】水煎,日2服。宜溫涼服,不宜熱服,一劑分2天服完。 

【功用】暖脾腎,通心陽,溫肺化飲,止咳平喘。 

【主治】老年咳嗽,反復發作,經年不愈,咳吐白泡沫痰,氣喘,短氣,不能平臥,動則尤甚,遇冷加劇,舌苔白滑,脈偏弦,兩尺不足。 

5、潤燥益陰湯 

【來源】陳樸庵《醫方新解》 

【組成】南北沙參各15克,天冬、知母、玄參、生地、枸杞各12克,百部9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3次。 

【功用】清肺祛痰,潤肺止咳,滋養肝腎。本方祛痰鎮咳作用顯著,有一定的解熱效力,並有補益和降血糖作用。 

【主治】肺燥咳嗽,症見發熱或午後潮熱,咳痰不暢,或痰中帶血,心煩口燥,舌紅少苔,脈細而數;亦治肝腎陰虛,症見頭暈目眩,失眠多夢,腰膝酸軟,耳鳴尿頻,口渴心煩,苔少脈細等。 

6、久咳丸 

【來源】朱良春《名醫特色經驗精華》 

【組成】五味子50克,罌粟殼600克,枯礬30克,杏仁72克。 

【用法】上藥共研細末,煉蜜為丸如綠豆大,貯瓶備用。每服1015粒,1日服2次,白糖開水送服。如有外邪發熱者,暫勿用之。 

【功用】定喘止咳,收斂肺氣。 

【主治】慢性久咳。 

7、清肺潤燥方 

【來源】文子源《臨症見解》 

【組成】桑葉、杏仁各9克,雪梨幹15克,山梔皮6克,桔梗、龍利葉各9克,甘草3克,川貝母9克,枇杷葉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功用】清肺潤燥,利氣止咳。 

【主治】肺燥乾咳無痰,咳聲高亢短促,舌紅幹或紅絳,苔薄黃幹,脈弦數。 

8、補腎定喘湯 

【來源】蔣天佑《中國當代中醫名人志》 

【組成】熟地、補骨脂、五味子各912克,炙黃芪、炒山藥各1530克,炙麻黃69克,炒地龍912克,葶藶子9克,代赭石912克,絲瓜絡、露蜂房各9克。 

【用法】水煎兩次,早晚分服,每天服1劑,10天為1療程。 

【功用】補腎納氣,降氣通絡,化痰定喘。 

【主治】慢性支氣管炎慢性遷延期、急性支氣管炎、阻塞性肺氣腫、支氣管哮喘、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支氣管肺炎、風濕性心臟病、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纖維增殖型肺結核等病中,出現虛喘兼實證者均可用之。 

9、降氣瀉肺湯 

【來源】王明輝《中國當代中醫名人志》 

【組成】前胡20克,瓜蔞殼、桔梗各15克,杏仁12克,柴胡、枳殼、半夏、黃芩各15克,黃連、甘草各10克。 

【用法】上藥用冷水浸泡10分鐘後文火煎煮,煮沸1520分鐘後取汁溫服,每日1劑,日服34次。 

【功用】降氣利肺,宣散風熱,清熱化痰。 

【主治】慢性支氣管炎伴發感染。 

10、健脾祛痰湯 

【來源】蔣天佑《中國當代中醫名人志》 

【組成】土炒白術、制蒼術、黨參、茯苓各912克,法半夏9克,白芥子912克,炒萊菔子915克,川芎、紅花各69克。 

【用法】水煎兩次,早晚分服,每天服1劑,10天為1療程。 

【功用】健脾燥濕,運通血絡,祛除痰濕。 

【主治】慢性支氣管炎慢性遷延期及阻塞性肺氣腫(辨證屬脾虛痰濕症)。 

文章推薦 : 長新冠咳嗽驗案分享

總結

慢性咳嗽是一種頑固且影響生活質量的疾病,透過中醫 慢性咳嗽的理論,可以根據個人病情進行辨證施治。本篇文章介紹的10首名醫經驗方,涵蓋不同證型的治療方案,包括補腎納氣、清肺祛痰、溫肺化飲等方法,能有效緩解咳嗽症狀。若讀者有長期慢性咳嗽問題,建議尋求專業中醫師的診斷,以獲得最適合的治療方案。

Picture of 朱冬梅博士

朱冬梅博士

香港中醫藥管理委員會註冊中醫師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中醫臨床助理教授及碩士生導師
香港大學深圳醫院中醫科主任醫師
中國針灸學會針法灸法委員會委員
廣東省針灸學會理事
廣州中醫藥大學特聘副教授
黑龍江中醫藥大學學士, 碩士, 博士
朱博士從事中醫臨床工作二十餘年,發表專業學術論文二十餘篇,
曾主持廣東省中醫藥管理局課題一項,《中醫特色療法活用全典》副主編

(中環中醫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