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醫案:斜方肌激痛點針刺治療頸頭痛

患者基本資訊

患者,女性,38歲,主訴為頸肩部酸痛不適,伴有頭痛和頭昏。患者描述症狀如同“肩上扛千斤重物”,長期感到頸部僵硬,頭向一側偏斜困難。病程持續兩年多,曾嘗試多種治療方法(如藥物、推拿等)但效果不佳。

診斷與評估

  1. 病史與症狀:患者長期從事辦公室工作,經常需要伏案工作,生活習慣不良,如長時間低頭或肩部受力不均。
  2. 體格檢查:檢查發現斜方肌上、中、下部均有明顯壓痛點,尤其在斜方肌上部和中部的觸發點處,觸診時患者表現為疼痛加劇並伴有肌肉抽搐。
  3. 影像學檢查:X線片顯示頸椎曲度正常,未見明顯骨質增生或椎間盤突出。
  4. 診斷:根據症狀和體格檢查,診斷為頸源性頭痛,與斜方肌激痛點密切相關。

 

治療方案

  1. 目的:緩解斜方肌激痛點引起的疼痛,改善頸部活動度,減輕頭痛症狀。
  2. 工具:使用幹針針刺技術,針具選擇0.25*30mm寸不銹鋼毫針。
  3. 治療步驟:

– 定位激痛點:通過觸診確定斜方肌上部和中部的觸發點,標記為治療點。

 針刺操作:

  1. 患者取俯臥位,放鬆頸部肌肉。
  2. 在標記的激痛點處垂直進針,深度約0.5寸。
  3. 進針後緩慢撚轉針體,患者出現酸脹感或肌肉抽搐為有效刺激點。
  4. 每個激痛點針刺1-2次,每次持續30秒。

– 輔助手法:針刺後可輔以輕柔按壓或牽把手法,進一步緩解肌肉緊張。

治療過程

  1. 第一次治療:

– 治療部位:斜方肌上部和中部激痛點。

– 治療時間:30分鐘。

– 治療後患者回饋疼痛明顯減輕,頸部活動度有所改善。

  1. 第二次治療:

– 治療部位:同第一次。

– 治療時間:30分鐘。

– 治療後患者頭痛症狀進一步緩解,頭昏感消失。

  1. 第三次治療:

– 治療部位:同第二次。

– 治療時間:30分鐘。

– 治療後患者頸部僵硬感顯著減輕,頭向一側偏斜困難的症狀完全消失。

療效評估

  1. 主觀評估:患者自述頭痛和頸肩部疼痛完全緩解,生活品質顯著提高。
  2. 客觀評估:

– 視覺類比評分(VAS):治療前評分為8分,治療後評分為0分。

– 頸部活動度測試:治療前後對比顯示活動度顯著改善。

– 頭痛問卷評分(NPC):治療前評分為10分,治療後評分為0分。

 

討論與總結

  1. 療效分析:

– 斜方肌激痛點針刺治療頸源性頭痛具有顯著療效,尤其是在緩解疼痛和改善頸部活動度方面。

– 針刺技術通過直接作用於激痛點,能夠有效破壞疼痛傳導路徑,減輕炎症反應。

2.注意事項:

– 治療前需準確識別激痛點位置,避免誤傷重要神經或血管。

– 治療後建議患者進行斜方肌牽伸鍛煉,以維持治療效果。

結論

斜方肌激痛點針刺治療頸源性頭痛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方法。通過精准定位和規範操作,可以顯著緩解患者的疼痛症狀,改善生活品質。未來可進一步探索結合其他物理治療手段(如手法治療或超聲引導下的針刺)以提高療效。

Picture of 朱冬梅博士

朱冬梅博士

香港中醫藥管理委員會註冊中醫師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中醫臨床助理教授及碩士生導師
香港大學深圳醫院中醫科主任醫師
中國針灸學會針法灸法委員會委員
廣東省針灸學會理事
廣州中醫藥大學特聘副教授
黑龍江中醫藥大學學士, 碩士, 博士
朱博士從事中醫臨床工作二十餘年,發表專業學術論文二十餘篇,
曾主持廣東省中醫藥管理局課題一項,《中醫特色療法活用全典》副主編

(中環中醫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