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治療痛症的原理

針灸治療痛症的具體機制涉及多個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幾個關鍵點:

 

1.氣血運行與經絡調節

針灸通過刺激特定穴位,調節人體的氣血運行和經絡功能。中醫理論認為,氣血運行不暢會導致疼痛,而針灸能夠疏通經絡,改善氣血流通,從而緩解疼痛。例如,針刺可以驅散外邪、調整內邪,使氣血運行順暢,達到“通則不痛”的效果。

2. 神經調節與內源性鎮痛物質的釋放

針灸通過刺激神經末梢,啟動內源性鎮痛物質的釋放,如內啡肽、腦啡肽等,這些物質能夠減輕疼痛感受。此外,針灸還能調節中樞神經系統,啟動抗痛神經通路,改變對疼痛信號的處理方式。

線維筋痛症の方への鍼灸 – いろは治療院 小田原 …

3.局部和全身的生理反應

針刺時,針體進入皮膚後會引發局部的神經反應,包括神經遞質的釋放和血液迴圈的改善。這些反應不僅有助於局部炎症的減輕,還能通過神經傳導影響全身的疼痛感知。

“Scientific Study Proves How Ac…”

 

免疫功能的調節

針灸能夠增強免疫功能,減少炎症反應。研究表明,針灸可以通過調節免疫細胞的數量和活性,降低炎症因數水準(如C反應蛋白),從而緩解與炎症相關的疼痛。

“Nociceptor Sensory Neuron–Immune Interactions in Pain and Inflammation …”

4. 自主神經系統的作用

針灸通過啟動自主神經系統,調節交感和副交感神經的平衡,從而減輕疼痛。例如,針灸可以刺激去甲腎上腺素和阿片類藥物的釋放,調節其周轉率,減少自主神經系統對疼痛的調節。

“Pain & acupuncture analgesia gr… basicmed.fudan.edu.cn”

5. 心理和情緒的調節

針灸不僅對身體疼痛有緩解作用,還能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研究表明,針灸可以通過調節大腦中的痛覺中樞,改變患者對疼痛的認知和情緒反應,從而減輕疼痛。

6. 神經可塑性與突觸可塑性

針灸通過調節突觸可塑性,改變大腦皮層的感官處理能力,抑制疼痛信號的傳遞。例如,針灸可以啟動下丘腦和大腦皮層的功能連接,促進神經系統的自我調節。

閾值控制理論

針灸通過刺激非痛覺受體,抑制背側角中縫(Dorsal Horn)的痛覺信號傳遞,從而阻止疼痛信號的傳遞。

7.微血管間質理論

針灸通過在組織中創建或增強閉合回路運輸,促進正常和受損組織之間的物質交換,從而加速癒合。

8.血液化學調節

針灸能夠調節血液中的甘油三酯、膽固醇和磷脂濃度,使血液向穩態調節。

針灸治療痛症的機制是多方面的,涉及氣血運行、神經調節、免疫功能、心理情緒、神經可塑性等多個層面。這些機制共同作用,使針灸成為一種安全有效且副作用極低的治療方法。

 

Picture of 朱冬梅博士

朱冬梅博士

香港中醫藥管理委員會註冊中醫師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中醫臨床助理教授及碩士生導師
香港大學深圳醫院中醫科主任醫師
中國針灸學會針法灸法委員會委員
廣東省針灸學會理事
廣州中醫藥大學特聘副教授
黑龍江中醫藥大學學士, 碩士, 博士
朱博士從事中醫臨床工作二十餘年,發表專業學術論文二十餘篇,
曾主持廣東省中醫藥管理局課題一項,《中醫特色療法活用全典》副主編

(中環中醫診所)